擴張宇宙中緊縮的星球──紐約世博會場(1964 World’s Fairgrounds)
每次經過可樂娜公園,發光的大地球和兩根瞭望塔,總像是提醒我法拉盛曾經擁有過光輝歲月,半世紀前曾是皇后區的明珠,而不是油水橫流和人群橫衝直撞的擁擠中國城。
可樂娜公園是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場址,六○年代的美國,混雜著反戰、披頭四的聲音,瀰漫著太空競賽和戰後嬰兒潮,世界博覽會主題「和平源自了解(Peace Through Understanding)」,似乎想把戰爭歸咎於彼此不熟悉,展覽聚焦「擴張宇宙中愈顯緊縮地球上人類的成就(Man’s Achievement on a Shrinking Globe in an Expanding Universe)」,白話文的意思就是:「自己人別打了,看看外頭這麼大。」
當年的博覽會幾乎由美國企業主導,像是迪士尼樂園、IBM、百事可樂,以及鋼鐵人家的史塔克工業等等,佔地650英畝的園區當年帶入了五千萬的訪客,如今只留下不鏽鋼大地球,和生鏽斑剝的瞭望塔與明日之帳(Tent of Tomorrow)。
大地球外型非常獨特,在MIB星際戰警、鋼鐵人和美國隊長電影中都有出現。瞭望塔當年是直升機停機坪,藉由拉風的外掛電梯運送乘客及飛行員;至於旁邊像馬戲團一樣的圓型建築牆體,那可是建築大師菲利普‧強森(phillips johnson)的大作。
強森不同於許多死於非命的建築大師,他不但壽終正寢,而且是難得一見的長壽建築師,幾乎活了一個世紀。這麼長的時間裡,他的風格一直在改變,程度大到近乎瘋狂。不過我覺得他的瘋狂和法蘭克‧蓋瑞(Frank O. Gehry)那種不太一樣,蓋瑞是比較無意識的那種,感覺是抽了幾包大麻之後,哼哼啊啊地把保麗龍削成眼前看到的物體形狀;強森則是相當有意識的,感覺他在事務所會跟員工說:「好,我受夠國際樣式了,我知道那是我之前大力推銷的,不過管它的,明年起我們來蓋解構主義建築吧。」
強森不怕改變,他說業主愛什麼他就做什麼:「我就是個妓女,我蓋高樓收得可貴了。(I am a whore and I am paid very well for high-rise buildings.)」真是典範,這就是服務業的真諦啊。
紐約世博會場一直是皇后區的地標,舒適的公園連結著大都會棒球隊的主場,美網公開賽場地和博物館、科學館等等;今年市政府已經通過預算,要用580萬進行修復整建,雖然專家預估應該要花7200萬才夠,光瞭望塔就要2000萬,明日之帳要3100萬,不過總是個開端,畢竟哪天要是有需要,「搭計程車是逃不出地球的」(《MIB星際戰警》,199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