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1紀念園區 ── 缺席的天際線與凝固的記憶
如果不算上人類登陸月球這件許多人半信半疑的事件,911事件應該就是人類史上、非戰爭時期最廣為人知的事件了,更不用說這可是千真萬確發生在幾萬人眼前的。
911事件發生在2001年,遺址共16英畝,一半拿來重建新大樓和交通轉運站,另一半規劃為911紀念園區(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& Museum),2003年舉辦重建競圖,參賽作品必須包含五項元素:
1. 標明在911和1993年2月26日WTC爆炸案兩起事件中每個受難者。
2. 安靜的緬懷區。
3. 家屬/摯愛(loved ones)區。
4. 無法辨識的受難者安息地。
5. 顯露原世貿高樓的痕跡。
入圍的八個設計模型是這樣:

入圍04 設計者:Pierre David, Sean Corriel, and Jessica Kmetovic 主題:Garden of Lights (圖片引用自主辦單位網站:wtcsitememorial.org)

入圍05 設計者:Gisela Baurmann, Sawad Brooks and Jonas Coersmeier 主題:Passages of Light : Memorial Cloud (圖片引用自主辦單位網站:wtcsitememorial.org)

入圍08/最終優勝者 設計者:Michael Arad and Peter Walker 主題:Reflecting Absence (圖片引用自主辦單位網站:wtcsitememorial.org)
其實這八個作品看起來都還好而已,當時入圍作品公布之後,社會上對於它們的乏善可陳也是一片失望和撻伐,我唯一可以看得出來的,是Arad的設計明顯是八個入圍作品中,地上量體最小的,而且他最終定案的版本的量體,比競圖案中又小了一倍,也許主辦單位對於把一切藏在地底下感覺到莫名的安全感,畢竟當水岸第一排有水岸第一排的苦惱,這是身處曼哈頓內陸的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樓無法體會的。
事實上最後,也就是目前完工啟用的情況,展覽館的部分可以說是整個在地面下的,地面上露出的只是一個入口。這個入口是由挪威事務所Snøhetta設計,理念大致是說:
「藉著其低矮和水平的造型,作為兩個世界──紀念碑和博物館、地上和地下、光明與黑暗、集體與個人──的橋樑;傾斜(的線條),反射和透明的表面,鼓勵人們走近、觸摸、凝視這個建築」。
「建築師預料到參觀者會有『原始的焦慮(primal anxieties,就像嬰兒第一次離開父母時的感受)』而設計的銀色摺紙般的展覽館(入口)」類此云云。
我的感覺是:「又一個北歐建築師把長方體扭一扭,再東削西挖一番就交差的設計。」這個建築無論是白天或夜晚,都無法讓我感受到緬懷或哀傷,更別說什麼原始的焦慮,倒是玻璃上要是貼個PRADA的金色銅字招牌,我覺得在適切不過了。
地下的展覽空間本身沒什麼太特別,反正展覽品就已經夠令人震撼的了:斷垣殘壁的空間、扭曲的鋼條、變形的消防車等等,當然還有目擊者的陳述訪談影片,以及事發當時各種角度的記錄──兩棟高樓轟的一聲就煙消雲散的畫面;這些影片和遺跡,無論你是前從別的地方看過多少次,現場再看到還是會倒抽幾口氣。
走出紀念館,廣場上種滿沼澤白橡樹,惟有一棵與眾不同,那是原世貿中心倒塌後,唯一存活的一棵樹,因此稱為「倖存樹」;秋天的時候,當所有白橡樹都已翻紅,惟有倖存樹綠意盎然。
廣場上兩個大水池,建在原來的雙塔位置,從地面下挖30英呎的水池,周邊圍繞矮牆,牆上鐫刻著罹難者的姓名,許多人熟悉地走到某一個位置感傷緬懷,更多人凝望著瀑布般的水流沉思不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