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1紀念園區 ── 缺席的天際線與凝固的記憶

如果不算上人類登陸月球這件許多人半信半疑的事件,911事件應該就是人類史上、非戰爭時期最廣為人知的事件了,更不用說這可是千真萬確發生在幾萬人眼前的。 911事件發生在2001年,遺址共16英畝,一半拿來重建新大樓和交通轉運站,另一半規劃為911紀念園區(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& Museum),2003年舉辦重建競圖,參賽作品必須包含五項元素: 1. 標明在911和1993年2月26日WTC爆炸案兩起事件中每個受難者。 2. 安靜的緬懷區。 3. 家屬/摯愛(loved ones)區。 4. 無法辨識的受難者安息地。 5. 顯露原世貿高樓的痕跡。 入圍的八個設計模型是這樣: 其實這八個作品看起來都還好而已,當時入圍作品公布之後,社會上對於它們的乏善可陳也是一片失望和撻伐,我唯一可以看得出來的,是Arad的設計明顯是八個入圍作品中,地上量體最小的,而且他最終定案的版本的量體,比競圖案中又小了一倍,也許主辦單位對於把一切藏在地底下感覺到莫名的安全感,畢竟當水岸第一排有水岸第一排的苦惱,這是身處曼哈頓內陸的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樓無法體會的。

Read more

大樓瘋大樓風 ── 熨斗大樓(Flatiron Building)

 熨斗大樓(Flatiron Building)座落於紐約第5大道和23街口,是曼哈頓第一棟摩天大樓,光是這「第一棟」和「摩天大樓」就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性。  話要從芝加哥談起,1871年芝加哥大火,把整個城市燒掉1/3,引來一卡車建築師重建,包括熨斗大樓的設計者丹尼爾·伯恩罕(Daniel Burnham)。由於鋼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,以及時局的需要,這群人就成為高層商業建築的始祖,被稱為/或自稱為建築芝加哥學派(Chicago School)。 無論如何,能以自己的城市為榮搞個小圈圈的人,一直是我相當景仰且學習的標竿;我提議,以後在唐人街隨便穿越馬路的行人,統稱為「唐人街果敢行動派」;紅燈轉綠燈一秒鐘內就對前車按喇叭的駕駛,暫定為「大蘋果綠燈啟動強迫症候群」。 有點離題,回到「第一棟摩天大樓」。芝加哥學派的丹尼爾在擘劃芝加哥的百忙之中,還跑來紐約用芝加哥經驗為紐約蓋了這第一棟鋼骨高樓,高達285英呎,當年紐約第一高,讓他名留青史;之後他又繼續接了一堆案子,終於在1912年成為「死在圖桌建築師俱樂部」的一員;到底為什麼這麼多建築師到生命最後一刻都還有案子在手裡,究竟是做建築太容易,即使老病纏身也可以勝任?還是沒有人告訴建築師們,有一種機制叫做「退休」?抑或建築師是個容易猝死的行業?以下開放討論。 又離題,拉回來話說這樓的形狀超奇特,尖尖地對著第5大道上的麥迪遜廣場公寓,這要是在亞洲,整棟公寓南面都會貼上符咒,每個窗戶上面都會有個八卦鏡,窗台擺個山海鎮,擋住這個天殺的壁刀煞,不過美國人沒有這想法,他們只是覺得這棟樓像熨斗,所以儘管大樓原名叫福樂大樓(Fuller Building),大家還是習慣叫它熨斗大樓;話說回來,這棟樓到底哪裡像熨斗了?我怎麼看它都是一塊千層派,原味上面淋一層奶油的那種。  熨斗大樓還有一個無人能及的成就,就是它創造了一個詞彙--「23 skidoo(或叫23 skiddoo)」。以前的樓沒那麼高,沒有「大樓風」,大樓風就是在高樓的地面層外圍,由於風壓下降、風速加大,氣體衝到地面被地面阻擋之後又往上回捲而形成的風。熨斗大樓啟用之後,很快地就有很多痴漢發現,只要站在23街口,就可以看著穿裙走過熨斗大樓的女人變成瑪麗蓮夢露,所以警察會對逗留在23街的男人進行驅離,謂之「giving them the 23 Skidoo」。  熨斗大樓立面有著丹尼爾以深厚布雜藝術功力設計的細緻雕刻,讓它散發與其他高樓截然不同的文藝氣質,嚴謹而優雅,在1989年被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,可謂實至名歸。這棟大樓現在是英國出版巨擘Macmillan的紐約總部,同時也是蜘蛛人彼得帕克沒穿緊身衣時候的上班地點。

Read more

擴張宇宙中緊縮的星球──紐約世博會場(1964 World’s Fairgrounds)

  每次經過可樂娜公園,發光的大地球和兩根瞭望塔,總像是提醒我法拉盛曾經擁有過光輝歲月,半世紀前曾是皇后區的明珠,而不是油水橫流和人群橫衝直撞的擁擠中國城。   可樂娜公園是1964年紐約世界博覽會場址,六○年代的美國,混雜著反戰、披頭四的聲音,瀰漫著太空競賽和戰後嬰兒潮,世界博覽會主題「和平源自了解(Peace Through Understanding)」,似乎想把戰爭歸咎於彼此不熟悉,展覽聚焦「擴張宇宙中愈顯緊縮地球上人類的成就(Man’s Achievement on a Shrinking Globe in an Expanding Universe)」,白話文的意思就是:「自己人別打了,看看外頭這麼大。」   當年的博覽會幾乎由美國企業主導,像是迪士尼樂園、IBM、百事可樂,以及鋼鐵人家的史塔克工業等等,佔地650英畝的園區當年帶入了五千萬的訪客,如今只留下不鏽鋼大地球,和生鏽斑剝的瞭望塔與明日之帳(Tent of Tomorrow)。   大地球外型非常獨特,在MIB星際戰警、鋼鐵人和美國隊長電影中都有出現。瞭望塔當年是直升機停機坪,藉由拉風的外掛電梯運送乘客及飛行員;至於旁邊像馬戲團一樣的圓型建築牆體,那可是建築大師菲利普‧強森(phillips johnson)的大作。   強森不同於許多死於非命的建築大師,他不但壽終正寢,而且是難得一見的長壽建築師,幾乎活了一個世紀。這麼長的時間裡,他的風格一直在改變,程度大到近乎瘋狂。不過我覺得他的瘋狂和法蘭克‧蓋瑞(Frank O.

Read more

四大自由公園(Franklin D.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Park) ── 38年陳釀手稿

  以前念書的時候,教授常常說:「你看一個學校的主要軸線盡頭擺什麼,就知道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。像台大的椰林大道盡頭就是總圖書館,有的學校呢,就放一個福利社(飲食/購物區)。」我想城市也是如此,你看它如何利用一個美麗河道中的小島,就知道它的整體面貌,有的城市蓋上一座美麗的聖母院,有的就是放任它當個逢雨必淹的爛菜園;紐約,則是獻給市民一座靜謐遙想的四大自由公園。   羅斯福島(Roosevelt Island)座落在紐約的心臟地帶,像東河上一艘優雅待發的艦艇。1973年,紐約市委託路易斯.康(Louis Isadore Kahn),將羅斯福島南端4英畝地,設計成紀念小羅斯福總統1941年「人權之四大自由」演說的主題公園。   路易斯.康是個偉大的建築師,建築系沒有人不喜歡他的,他曾說:「太陽從來不知道它的偉大,直到擊中建築的一角。(The sun never knew how great it was until it struck the side of a

Read more